close

<小桌弄‧閒閒聊>參與的價值

文‧Zoey

晚餐談話間,我們聊到荳子奶奶有個活力十足的德國朋友,她說:『能有人參與的事,就不要一個人自己做』『就算過程很麻煩,與人的互動,那種參與的價值,是我們沒有辦法衡量的!』荳子奶奶說:『所以去他們家吃飯,我們要幫忙,她會很大方的表示,"去做你們可以做的事",洗碗、收盤、端菜…』可以想像那場景,大概不太客套,客人不會尷尬的滑手機,也許還蠻自在、融入的。

這讓我想到幾個場景,緊張的媽媽總看不下去爸爸的協助,搶過來自己處理,漸漸爸爸的腳色變得沉默;又或年輕的員工覺得跟人協調很浪費時間,也不一定能呈現自己要的結果,不如攬下來全部自己做比較有效率;在宴客場合中,用埋首於手機,掩飾自己的不知所措、無所適從…,這些場景似乎都是我們常見的,現在社會的型態,讓成長的過程慢慢減少與人合作磨合的機會,我們不太知道該怎麼拿捏人與人間的互動。

孩子的參與感

當孩子剛學會走路,努力的想要證明能力十足時,會對於參與家事十分的熱衷,無論是飛舞的掃把,轟隆作響的洗塵器,還是搶個抹布揮舞,抑或按按洗衣機都覺得十分得意,大人或許擔心孩子受傷、或許覺得妨礙、或許覺得沒效率,常見的處理方法是斥責孩子,表示大人做事不要搗亂,或是找個更吸引孩子的事物轉移,久而久之,孩子也學會了,『做家事』是大人的事,我可以在旁邊看電視、玩pad,等到孩子長大到我們認為該參與家事時,反倒還要孩子『幫忙』做家事。

這裡想討論的,不是家事如何分工或是如何教導孩童分擔家務,而是『參與』的價值,參與本身會使人產生認同,會讓人從外在行為轉化為內在的感受,讓人產生歸屬感,而由此產生的信心與經驗,都是讓人可以有成熟人際關係及社交互動的基礎,這不是聽一場演講、看一本書可以獲取的,得靠生活經驗的累積,有趣的是,人際交往這議題不會有結束的一天,當我們處在不同領域、年紀、場合等,都在產生新的學習,小範圍影響家人、夫妻、親子間的關係,大致影響同儕互動、工作協調,甚至影響生心理各層面如記憶、情緒、壓力處理等。

這並不是鼓勵要孩子脫離獨立,學習依賴,而是學會分工、合作、找到自己在團體生活中自在的腳色,從小習慣『參與』的孩子,不容易對事情冷漠以對,較不易對陌生環境產生排斥,會對於自己能處理付出的一己之力感到有成就及回饋,甚至能更早學會獨立。

我們可以…

我們可以主動邀請孩子參與買菜及處理食材的過程,擺設桌盤,設計旅行的行程、路線、預備行李的過程,或是佈置家裡的擺設、搬動;我們更可以邀請孩子在別人家作客時,除了當有禮貌的訪客外,一起做我們能做的事,如擦拭桌子、倒飲料、整理等;當然,下次有客人來訪時,不妨邀請客人參與在準備及收拾過程中,撇開麻煩、耗時、不好意思,也許這很耗時、不盡理想,會增加要顧慮的事,但參與的過程中,不只是孩子,我們都在學習,學習理解、修正、協調,學習變通、處事、應變能力,不只是孩子,也讓我們學習享受因每個參與者造成變數所帶來意外收穫的美好

arrow
arrow

    【DrawNow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