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共同學出新滋味】淺談桌遊共學團(上篇)  先來談談共學團

整理‧溶溶老師  /  編閱‧昭怡老師  /  編修日期‧ 2016/3

什麼是共學團?

J   共學團的定義

共學團,顧名思義就是大家一起學習的團體。

這裡的學習並不像學校那樣制式,而是具備「歡樂交流」、「團體進行」、「從做中學」的元素,藉由不同家庭的資訊交流、孩子們多采多姿的相處過程當中,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由「小家庭」出發,將理念發散成一個「大家庭」的形式,建立一段具信任感且堅定的關係。共學團的性質多變,依照不同的組成有不一樣的需求與理念,有些共學團會強調:「不打、不罵、不威脅、不恐嚇」的教育原則;有些共學團則是為了互相照應孩子所組成,例如輪流幫忙托育工作、上下課的接送、一起寫功課和討論、準備小點心等;還有共學團非常重視大自然給孩子和家庭的影響,定期舉辦登山、露營、古道探索等生態教育活動,充滿野外探索的冒險精神與樂趣。

01

J   共學團的性質與內容

依照組成年齡來分,有同儕共學、混齡共學和親子共學

同儕共學此種共學團組成多半是同年紀的孩子,因為同班或因緣際會下所組成的團體。團體主要成員為孩子,較偏向以「孩子」為出發點來安排活動。例如:一起上下課,補相同的才藝班、補習班、一起運動、共同參與社團等。團體領導者通常為各家父母輪流負責,有點類似「值班」的概念。而每對父母的風格不同,孩子們每天課後的活動也就充滿變化和多元性。例如:A媽媽帶共學的時間,大家會一起聚在A小朋友家玩黏土,B爸爸帶共學的話,大家會在課後去操場踢足球,C媽媽是老師,他帶共學,每家的小朋友作業都會寫得非常完整…等。也會有家長會另外聘請領域的專業老師來當共學團領導,例如:桌遊課、游泳課等。

02

混齡共學:概念和同儕共學有點類似,但唯一不同的地方,就是此類共學團的組成,年齡不一定相仿。較多情況是兄妹、姐弟共同待在一個共學團內,可以互相照應。混齡共學的特色就是共學團中,除了自己的兄弟姊妹,還會多出更多的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。很多具有「老大」特質的孩子,在此類共學團中,會扮演照顧其他「小隻」的角色,而許多孩子的個性特質也可以在此類共學團當中被觀察到。例如有些孩子是獨生子,但是當他被放到混齡共學團當中,他可能會激發出一些平常不常顯露(或是沒有機會表現)的個性:依賴共學團當中年紀較大的孩子、或是對年紀較小的孩子產生敵意、甚至是開始學會獨立、照顧他人等等

03

親子共學:強調「親子共遊」、「親子共學」理念,主要希望爸爸媽媽和孩子能夠「一起」參與在其中,而活動方式也都是以「親子」為出發點作考量例如:親子手作教室、親子廚房、露營活動等,透過活動增加爸媽和孩子之間的交流,彼此也可以認識新朋友。此種共學團除了孩子們可以認識一群年齡相仿的玩伴之外,因為工作和婚姻而漸漸將重心轉移到家庭的父母,也能在這裡找到和自己投契的其他家長,互相討論育兒經,彼此扶持照顧而成為摯友,孩子們玩樂的時間,也是和朋友喝茶聊天的時候。

04

J   共學團的特質

為甚麼要組成共學團?「環境」對孩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腳色,環境會影響孩童經驗的累積,也會影響經驗養成的過程,現代家庭組成一般少子化、父母工作繁忙、成員組成較過去單純,人與人間的刺激與互動相對減少,相對減少了孩子與人之間的互動,甚至減少了產生摩擦挫折的機會,也因此減少了孩童自然成長學習的機會,在共學團的組成過程中,最常見的組成原因:讓孩子有一群固定且自己熟悉的同儕朋友,但我們發現,在我們接觸的共學團中,也不乏父母因著孩童參與共學,而與其他孩童父母建立美好的關係,共同討論教養問題、分享出遊資訊、討論不同年齡層的養育狀況等,也因而減少了父母自己面對孩子成長變化球的擔憂,甚至透過其他父母的觀察與參與,在彼此尊重給予建議但不過度介入的狀況下,讓孩童可以接受更多不同價值觀與互動方法。

剛進入小學,爸媽都會很關心自己家的孩子在人際上互動的表現,擔心他是不是會交不到朋友?是不是交了一些壞朋友?等,若是能有一群自己也熟悉,孩子也喜歡的朋友可以玩在一起,不僅較不用擔心他的社交,自己也能掌握到充足資訊,放心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很多小孩在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程當中,常常會有不適應的狀況發生。幼兒園的老師特質較接近「媽媽」,這就跟小學班級中的「老師」形成很強烈的對比,且小學的體制較結構化,作息時間的彈性減少,且比起幼兒園,多了很多「規則」要遵守。班有班規,校有校規,而社交圈也開始有一套不成文的潛規則需要孩子們去適應。因此很多共學團的組成,是將同個幼兒園的孩子聚集起來,即使他們在小學當中,也能有一個穩固的社交關係,來穩定他們浮躁不安的心情。例如下課的時候,孩子不會是一個人待在教室內無所適從,而是有固定的玩伴可以尋找。這些共學團發揮的作用,不僅僅是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有個熟悉的依靠,也因為他們共同面對許多成長的議題(例如一起準備第一次考試、一起畢業等),而使感情更加堅固。

最後,非常值得一提的,就是同儕之間的刺激和影響力量舉一個很常見的一個例子:當老師說有沒有人想要上台分享自己的故事啊?很少出現非常踴躍的情況。一旦有個人勇敢的舉手然後順利上台分享之後,情況就會有所不同了,有可能接下來的分享,到下課都不會結束。這就是同儕之間的力量!所以在共學歷程當中,同伴所給出的回饋和分享,甚至是一個小動作,都有可能是自己孩子改變和進步的開始!當然也有另一個常見的情況:當A小妹開始去補習班之後,B小弟和C小妹都回家和媽媽說要去補習了。孩子不一定會清楚自己「真正想要」什麼,但是他們會知道自己「想跟著」這些同學一起。這當中的差別和分析,就是靠著老師與家長耐心慢慢引導孩子去思考。


*報名小桌弄共學:http://goo.gl/forms/QULMRJTlfI

*【共同學出新滋味】淺談桌遊共學團(下篇) 談談以桌上遊戲來共學的好處: http://goo.gl/q4RfMY

arrow
arrow

    【DrawNow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