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紙筆測驗小觀察】 

文‧鄧昭怡

20160112_5481

在怡云老師*的支持與指導下,在去年下半年度,桌弄團隊與附近的幾所幼兒園合作,設計了系列的桌遊課程,在取得父母的同意後,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課程的執行,除了希望透過觀察與記錄想要更了解桌遊對孩童的影響外(同時也希望可以具體的列明影響狀況,讓父母及其他有興趣的人了解「玩」的重要,及「玩」對孩子有什麼確切的影響),我們也希望可以印證桌遊對孩童在邏輯思考上的正面影響(不免俗的,這雖然不是我們最關心的議題,但為大部分的人所直覺認為桌遊可以做到的部分),為了後者,我們找了一篇具信效度的紙筆測驗,來讓孩童進行前後測。

我們把題目印下來,以紙卡的方式呈現,題目的內容很像市面上玩到的智力測驗,有關數、量、方向、形狀、邏輯等題目,因為對象是鎖定在學齡前兒童,我們施測的方式是一對一的進行題目講解,與原論文設定不同的地方是,我們在孩童應答過程裡,增加了觀察孩童回應時的各種線索,並嘗試在不影響作答下理解孩童為何如此回答

有趣的是,當我們這麼做時,會明顯的發現,孩童作答正確與否,與孩童是否理解、思考、應對題目不一定有相關性,也就是我們發現數學邏輯能力的好壞,不一定能透過紙筆測驗顯現出來,比如常見的蘋果加減題目,一個個數每個孩子幾乎都會答對,但當我們問孩童為什麼要這樣算?你怎麼知道的?

有些孩子會告訴我們,如果把蘋果5個排成一列,這樣兩排就是10個,四排蘋果是20個,剩下的3個蘋果加上去,就是23個!

也會有孩子告訴我們,第一籃蘋果比較少,第二籃蘋果比較多,那他不用算第二籃,直接把第一籃的數字往後家就好了,這樣比較快(舉例:第一籃蘋果11個,第二籃蘋果18個,則只要將第一籃的蘋果從19…20…這樣算,算到29)。

甚至有些孩童在比較量的大小時,會直覺將將要比較的水果排成直條,不用數就可以知道誰多誰少(也就是我們小學時學習「直條圖」的概念)。

這些回答都是中大班的孩童回應的,從中可以發現,孩童的歸納、整理、思考等方法,都會影響我們一般看見的「數理邏輯」能力的結果,有些孩子是空間概念強,但對於歸納比較弱、有些孩子是邏輯強,但對量較沒有概念,但也若單看紙筆測驗的結果,並無法發現孩童的特質,甚至會被統一歸類到數學邏輯都不好的狀況;從中也可以發現,孩童對於「邏輯」的培養,並非靠補習或上課,而是從「生活經驗」中自然累積的,當孩童平時碰到問題時,這麼年幼的孩子通常都還保有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衝勁,若孩童平時就被鼓勵,並擁有足夠時間來揣測解決問題的方法(對孩子而言就像做實驗),就算面對的是不熟悉的紙筆測驗,孩童不但會跳脫我們一般應答的思維,反而會躍躍欲試來接受挑戰,並找到一些創意的解決方法。

20160112_7999 

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,有個題目是要從四個動物(大象、公雞、山羊、乳牛)中選出一個與其他不同的,幾乎每個大人看到此題目都會直覺回應,是「腳」數量上面的差異,但當我們問孩童時,孩童五花八門的回應讓我們驚奇,比如有孩童回答:答案是「大象」,因為12生肖裡面沒有大象;答案是「公雞」,因為只有公雞是從雞蛋裡生出來的/只有公雞沒有奶奶等,其實從大人與小朋友的應答中可以發現,大人反而是被「紙筆測驗」制約的人呢,我們長大過程中的,許多概念的堆疊讓我們認為對一些事務產生了不具名的「共識」,也難怪市面上有許多「練習題」,這些思維確實可以透過多練習、多背誦而直接回答「正確」,但卻不代表有經過思考,若養成習慣,可能就會造就現今所謂的考試機器,而非會主動思考、解決問題的孩子。

當然,我們不是為了抨擊或是否定紙筆測驗的施測方法(更非鼓勵孩童對紙筆測驗產生反叛的思維),紙筆測驗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好處及方便之處,如較容易掌握變因等,我想,我們該調整的,應是面對紙筆測驗結果的態度,不過度放大「成績」,而是從紙筆測驗投射出來的結果中,找到陪伴孩童學習的方法,了解孩童的強弱項,並加以鼓勵與加強我們要知道,孩童的能力都還在成長中,紙筆測驗只是一個成長過程的一個參考值,而非結果或定論

116682

*王怡云老師,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育博士,現為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專任助理教授,成立了台灣幸福園親子家庭教育學會,是為學會理事長,熱愛孩童、教育現場的國王老師,致力於推廣親子活動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【DrawNow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